2022—2023年度基层党员冬训工作开展以来,我区不断创新载体平台、丰富活动形式,广泛开展“我是冬训主讲人”理论宣讲视频评选活动,镇(街道)围绕冬训专题,精心打造系列阐释准确、形式活泼、表达生动的宣讲视频,让党的“好声音”唱响每个角落,持续推动基层党员冬训工作提质增效。
市优秀讲解员、区十佳“百姓名嘴”陈秀华, 1947年冬,盐阜大地炮声隆隆,硝烟弥漫,惨烈的盐南阻击战打响了,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赴后继,激战了四天四夜,共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,俘获3000余人,我军也有2000多名战士血洒疆场,小的十五六岁,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,他们为了人民解放奔赴盐南,却再没有踏上回家的路。由于战事紧张、条件所限,烈士们连姓名都未能留下,便以叠葬的方式被安放在挖好的五条沟内,堆成五条黄土岭,后来被人们称为“五条岭”。
一位头发花白、皮肤黝黑,比同龄人老些的同志正深情述说着“五条岭”的起源,讲述着先烈们英勇不屈、一往无前的革命战斗精神!他就是中国好人、五条岭烈士陵园的义务守墓人:卞康全!父亲将这件事讲给卞康全,他又将这个故事一遍遍地讲给来访者。擦拭墓碑、清扫墓园、举行祭祀仪式……卞康全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单调又枯燥的事情,但对他来说,在苍翠青松间,能三代与英魂相伴,却是无上的荣耀。
“与其这样天天守着,不如主动寻找”。自 2018 年开始,卞康全先后往烈士籍贯地寄送了上千封“寻亲信”。如今,是五条岭烈士寻亲信发出后的第5个年头了,越来越多的寻亲者见到了这片守护至亲的“山岭”。激动、想念、悲伤、遗憾……五条岭的泥土沾满了浓烈的情绪,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“久别重逢”。这不是一封封简单的信,这是一条条烈士回家的路啊!
卞康全家中珍藏着一只“老鹰”风筝,是一位山东籍烈士后人收到寻亲信找到五条岭的时候,带给他的纪念品。卞康全一直小心珍藏,从未给孩子们放过。他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:“2016年4月1日。今日凌晨3时,王均泰及侄女、侄儿到陵园,取了一点土,带回山东老家,欲和烈士的父母葬在一处以慰亲人。我作为地方人,烈士长眠在我家乡已经六十八年了,今天要荣归故里,我准备了纸钱,稻花香的酒,水果和馒头,为烈士王均和举行了一个送别仪式。在他们抱着烈士准备离去时,我送了一根杨柳枝给他们,烈士今天回去了,我们无以为赠,唯有一根杨柳枝,也就算是折柳送君还吧!”烈士就像这只风筝,无拘无束的在天空翱翔,从山东飞到这里战斗,并葬身于此,但风筝的线一直没断,一直在亲人手中攥着,系在根上,世代相传。
“这些烈士是为老百姓牺牲的,是我们最亲的人”,这是卞家一代代传下的朴素话语。为英烈义务守墓,这是卞家一代代践行的诺言。这也许是这个农民家庭最拙朴的感恩,以及耳濡目染的家风传承。三代人75年,岁月更替初心不改,当年烈士为老百姓牺牲,他们祖孙三代为烈士守墓,这是他们作为当地老百姓对烈士的至高敬意。在这样的家风中成长,卞康全的儿子选择了参军入伍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
守护是一种精神,传承是一种信念!卞康全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座无言的墓碑,他们也承载着革命烈士们舍我其谁的勇气、心无旁骛的忠诚、感天动地的正气和不胜不休的执着。他们留给后人的,何止山河壮丽,岁月静好!这磅礴如海、厚重如山、闪亮如炬的精神,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财富和力量!就像卞康全说的:“先烈的血不能白流,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们,我愿用自己普通的双手守护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,让他们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!”